旅遊事務署今日(5日)將「城市景昔」旅遊項目擴展至鯉魚門,並同時更新「城市景昔」手機應用程式的功能,以豐富市民和旅客的體驗。
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表示,香港無處不旅遊,「城市景昔」讓市民和旅客利用手機應用程式體驗香港古今,項目涵蓋的指定地點遍布中環(huán)、山頂、尖沙咀、深水埗、油麻地、佐敦和鯉魚門各區(qū),稍後更擴展至大坑及九龍城,配合城市漫步和深度旅遊的新趨勢,並以智慧旅遊豐富旅客的旅遊體驗。
楊潤雄於中環(huán)皇后像廣場率先試用優(yōu)化了的「城市景昔」手機應用程式。政府新聞處
楊潤雄使用「城市景昔」手機應用程式新設功能現(xiàn)場重溫經典香港電影片段。政府新聞處
讓旅客了解鯉魚門歷史文化
市民和旅客只需使用智能手機,下載「城市景昔」手機應用程式,掃描安裝在指定地點的「AR時鐘」,便可體驗由歷史照片或本地藝術家根據(jù)歷史資料。製作團隊包括項目總監(jiān)艾朗宏(Richard William Allen)、賽馬會鯉魚門創(chuàng)意館館長黃冠麟、項目經理梁偉倫、插畫藝術家小仙玉、吳嘉敏,進一步介紹「城市景昔」項目及鯉魚門的歷史和文化。
黃冠麟表示,鯉魚門早在500至600年前已經廣為人知,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,他們會在石礦場進行開採花崗石的工作,將開採到的石頭賣給殖民地政府,最偏遠的國家是荷蘭。他說,客家人在鯉魚門開採花崗石的工作,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停止,理由是港英政府認為,開採花崗石牽涉到火藥,帶有危險性,原居民決定轉型做賣海鮮的生意。
鯉魚門最出名是海鮮。記者 馮瀚文攝
黃冠麟指,原址現(xiàn)為賽馬會鯉魚門創(chuàng)意館的鯉魚門海濱學校,由區(qū)內居民自發(fā)創(chuàng)立,建校於1946年,是鯉魚門三家村歷史最悠久的傳統(tǒng)村校,一直服務區(qū)內基層小童。他透露,學校全盛時期為1964年至1974年,學生人數(shù)逾500人,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,直至1978年轉為全日制。學校直到在2008年8月31日停辦,辦學共62年,超過半世紀。
南大門酒家董事總經理羅國興說,他的父親羅旺賢在1967年以後結束了原來的鯉魚門石礦場生意,轉型為賣海鮮,經過多年發(fā)展,成就今天的南大門。他指,上世紀70年代時,觀塘工廈林立,不少工友下班後會到鯉魚門吃海鮮,帶動鯉魚門一帶的海鮮酒家生意。另外,每逢假日都會有不少內地及海外遊客慕名前來鯉魚門,他很希望將家族生意傳承下去。
南大門酒家董事總經理羅國興(右)及鯉魚門原居民張耀忠(左)合影留念。記者 馮瀚文攝
鯉魚門原居民「忠哥」張耀忠表示,十分榮幸可以在2000至2003年期間,擔任鯉魚門天后廟委員會主席,體驗到天后娘娘神蹟?shù)耐?。忠哥說,最令他記憶猶新是2003年,當年正值爆發(fā)沙士,很多人特意前來天后廟參拜及求籤,當中有人不幸染疫,希望盡快康復,有人痊癒,但亦有人離世。
鯉魚門避風塘。記者 馮瀚文攝
忠哥又向記者透露,每年農曆3月23日是天后誕,但2003年經過大會商量決定,將天后誕大戲延期至8月,卻遇上颱風「杜鵑」襲港,班主和委員十分擔心大戲未能如期上演,但日子是天后娘娘訂立,著居民不用過分擔心,雖然當日是懸掛10號風球,「杜鵑」翌日便離開香港,天后誕大戲如常舉行。
鯉魚門天后廟歷史悠久。記者 馮瀚文攝
「城市景昔」旅遊項目由旅遊事務署委託香港城市大學創(chuàng)意媒體學院研發(fā)及製作,把歷史全景圖像以3D建模,並利用擴增實景(AR)和多媒體技術,以光學追蹤完美結合現(xiàn)場實境,加上有趣的動畫和精心製作的音效,為市民和旅客提供全方位沉浸式遊覽體驗。
「城市景昔」2021年首次於中環(huán)、山頂、尖沙咀、深水埗、油麻地及佐敦的28個指定地點推出後廣受好評,這次除了擴展至鯉魚門外,更將手機應用程式的功能升級,包括為自拍功能加入濾鏡和短片錄製功能、歷史全景圖像的動畫升級至3D動畫等。
插畫藝術家小仙玉和她的作品。記者 馮瀚文攝
另外,「城市景昔」亦在現(xiàn)時的指定地點加入電影元素,包括《毒舌大狀》《梅艷芳》《無間道3:終極無間》等,讓市民和旅客在取景場地現(xiàn)場重溫經典香港電影片段。(記者 葉家亨)
頂圖:旅遊事務署今日起於鯉魚門海濱增設「城市景昔」設置地點。政府新聞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