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展瑋 朱兆麟
香港記者協(xié)會近日公布了最新所謂「2023年度新聞自由指數」。相關調查的代表性、客觀性、公信力早已屢受質疑,今次亦一如所料,得出「新聞自由評分低下」的結論。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調查中新聞從業(yè)員對新聞自由指數評分再度下跌,滿分100分中僅得25分,但公眾評分卻上升0.8分至42.2分。
大眾驟看這所謂「新聞自由調查」結果,或許有香港新聞自由收窄的錯覺。但若細看其調查數據,就會發(fā)現不但代表性不足,不少問題設計也極具引導性,旨在營造新聞自由岌岌可危的恐慌。記協(xié)收集到的約250名新聞工作者回應,已經是以網上和紙張問卷這種較便利形式進行,但回應率也只有兩成六。相反,記協(xié)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,以電話形式訪問公眾的結果,則成功訪問到約1000名成年香港居民,回應率為三成七,相對更為有效、具代表性。
統(tǒng)計學上來說,問卷調查的方式、設計,都會影響問卷的回收率。例如受訪者覺得問卷內容太冗長、對問卷主題不感興趣或設計不舒服等,都會拒絕作答。調查中,有問題要受訪者表達「政府就23條立法對新聞自由的影響」就極具引導性,不但把維護國安條例立法與新聞自由掛勾,且可供選擇的多為負面選項 (極大或頗大損害、一半半、輕微或沒有損害、不知道)。
調查又以引導方式,要求受訪者表達「黎智英被控違反國安法案件開審」對「損害香港新聞自由程度」的影響,完全是歪曲案情,變相為有關媒體長期編造假新聞、抹黑政府、煽動暴力的行為開脫,與新聞從業(yè)員應有的專業(yè)操守相悖。
自回歸以來,香港新聞自由一直受基本法及相關法例保障,維護國安條例立法旨在保障國家安全免受威脅,並未對新聞自由施加額外不合理限制。既然有七成以上的新聞工作者拒絕回應記協(xié)的調查,不難想像當中有很多人,正是沒法接受這種引導至既定答案的調查手法。
筆者相信,本港絕大部分傳媒從業(yè)者都是守法、專業(yè)的,只要遵守法律便享有充分的新聞自由。記協(xié)炮製「2023年度新聞自由指數」是自曝其短,也從側面反映廣大市民及新聞工作者早已「看穿」,不願受其擺布、散播白色恐怖,調查結果更難自圓其說。